黄土地上的几孔窑洞,在百年党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发生在延安窑洞里、昭示了中国共产党未来走向的一场对话。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到开年的“省部班”,从新年贺词到中央纪委全会,“窑洞之问”被习近平总书记频频提及、发人深省……
陕西米脂杨家沟村
第一个答案:民主,走群众路线
1945年7月,为巩固民主团结、促成国共谈判,黄炎培等6名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造访延安,同中国共产党商谈两党团结、共建国内和平问题。到访期间,毛泽东问黄炎培有什么感想。黄炎培坦率地说:
“我生六十多年,耳闻的不说,所亲眼看到的,真所谓‘其兴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’,一人、一家、一团体、一地方乃至一国,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……大凡初聚时聚精会神,没有一事不用心,没有一人不卖力,也许那时艰难困苦,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。继而渐渐好转了,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……一部历史,‘政怠宦成’的也有,‘人亡政息’的也有,‘求荣取辱’的也有。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。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,我略略了解的了。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,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。”
听闻一席肺腑之言,毛泽东略作沉思:“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,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,这条新路就是民主,走群众路线。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,政府才不敢松懈。只有人人起来负责,才不会人亡政息。”在窑洞里,毛泽东生动定义了中国共产党与其所植根的人民之间的历史坐标,给出了第一个答案。
1949年,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,毛泽东说,“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。我们决不当李自成,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”。2013年,习近平总书记重访西柏坡时强调,“党面临的‘赶考’远未结束。时代是出卷人,我们是答卷人,人民是阅卷人”。中国共产党人在“赶考”之路上从未懈怠,可以说,“赶考”命题的提出,是我们党对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清醒认知。
第二个答案:自我革命
离开延安没多久,1945年8月,黄炎培出版了《延安归来》。书中写道:“我认为中共朋友最可宝贵的精神,倒是不断地要好,不断地求进步,这种精神充分发挥出来,前途希望是无限的。”时光倏忽,70多年过去了。确如他观察,中国共产党始终在“要好”,在“求进步”。当年的“窑洞之问”,中国共产党人也未停止思考。
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,在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即将出炉之际,习近平总书记深思熟虑地指出:“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,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,这就是自我革命。”“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,这是我们党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之源、底气所在。”
古往今来,从来都是“革别人命容易,革自己命难”。但唯有中国共产党,主动选择在自我革命中淬炼锻造。百年党史中出现了三份历史决议。细读文本,1945年《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》中,125次出现“错误”一词,对经验教训的总结极为深刻;1981年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》明确提出要“坚持真理,修正错误”,这是我们党必须采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;2021年《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》,将“坚持自我革命”凝练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。党史上,那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,往往是一次次绝境重生的自我革命。
2022年1月11日,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,习近平总书记给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上了“新年第一课”,再次讲到“窑洞之问”,他语重心长地指出:“我们党历史这么长、规模这么大、执政这么久,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?”
两个答案,跨越了一个政党从弱小到强大、从九死一生到蓬勃兴盛的漫漫岁月长河。从探寻党和人民的关系,到将目光同时放到党的自身、反求诸己,一脉相承的,是走好“赶考”之路的清醒坚定,是走得再远都不会忘记的初心使命和历史自信。
(来源:2022年3月2日《党史信息报》第2版,文章摘编自《人民日报》)
免费提供素材不易,请关注微信公众号:QQ346363458
您的支持是我们创作的最大动力,关注后可复制!
1、先长按保存或手机截屏本二维码;
2、再打开微信,点右上角+号,选扫一扫;
3、在扫码状态下,点右下角相册,选中二维码;
4、再点击:关注公众号,即可关注成功!
再次对您的支持和善举,表示感谢!
相关信息
在线纠错/留言/评论或创作:
评论/留言汇总:已有条评论信息,点击查看/回复评论
暂无评论/留言!
相关热门
热门内容